文/全历史 哥特人的猫
1792年9月20日,罗伯斯庇尔当选法国国民公会代表。一天后的大会上,他慷慨陈词,列举路易十六的罪状,将国王送上了断头台,法国大革命进入高潮。
吊诡的是,他最终也被送上了断头台(此处可a至1793年7月17日的巴黎),用头颅为革命画上了句点。
长久以来,罗伯斯庇尔(此处可a至1794年7月28日的巴黎)恶名远扬,他被视为独裁者、暴君、恐怖分子,但真实的罗伯斯庇尔绝非纯然的恶棍。有人认为,他为人善良、道德高尚,连反对他的保守派都称其为“不可腐蚀者”。
罗伯斯庇尔
历史上像罗伯斯庇尔这样身上有强烈矛盾冲突的人物还有很多。
拿破仑(此处可a至1806年8月6日的维也纳)身为独裁官与皇帝,却赞扬法国大革命、设立民法典,他的身上同时具有独裁与共和两种属性;腓特烈大帝(此处可a至1773年9月18日的华沙)个性多愁善感,热爱艺术、哲学,但为了国家一次又一次投身自己厌恶的战争当中,个人理想与国家利益间的矛盾挣扎贯穿他的一生。
为什么残忍与善良两种截然相反的特质会同时出现在罗伯斯庇尔身上?这位“温和的刽子手”还有哪些值得注意的侧面呢?
第一、他是将国王送上断头台的演说家。
罗伯斯庇尔能在大革命中崭露头角,最大的倚仗便是他的口才。
17岁时,他就因为擅长演讲被学校选为代表,在国王路易十六(此处可a至1793年1月21日的巴黎)的加冕典礼纪念日上致辞。只是端坐在马车中的国王夫妇不会想到,眼前这个孩子在未来会将他们推上断头台。
1792年国民大会上,革命派就审判国王一事争论不休,占据多数席位的吉伦特派主张宽恕国王。但罗伯斯庇尔走上前台,进行了一番慷慨陈词,高呼“祖国想要生,国王必须死”,立刻点燃了代表们对独裁者的愤怒,最后将国王定成死罪。
罗伯斯庇尔的三寸不烂之舌使他在革命派内部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吉伦特派的领袖布里索主张抛开人民,建立一个集权的军政府,罗伯斯庇尔坚决反对布里索的提议,并要求在议会上举行公开辩论。罗伯斯庇尔首先发言,他宣称“在自命为人民的守护者之前,我们首先是人民的一员”,引发台下热烈的掌声。被罗伯斯庇尔的发言唬住的布里索玩起了“失踪”,在接下来两天的辩论中都没有到场,使吉伦特派的声誉一落千丈。
《处决吉伦特人》。罗伯斯庇尔反对吉伦特派的重要理由,是吉伦特派主张扩大对外战争,实行军事独裁。后来他自己也走上了这条道路。
第二、他是富有同情心的温和派。
在后世的传说中,罗伯斯庇尔自幼就心狠手辣。还有人说他在儿童时代就特别爱用简易断头台处决鸟类。
但罗伯斯庇尔的家人对此有完全不同的评价。妹妹夏洛特回忆说,罗伯斯庇尔曾捡到一只脚受了伤的鸽子,因为忙于学业就把鸽子托付给妹妹照顾。结果她因为贪玩,把鸽子丢在了后院,导致其死于晚上的暴风雨。一向温和的罗伯斯庇尔因此对妹妹大发雷霆,从此再也不许她碰自己养的小动物。
即使把目光投向大革命中,罗伯斯庇尔的行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也堪称善良。在马赛贵族的叛乱被平定后,主政的吉伦特派要求罗伯斯庇尔负责夷平这座古城。这本是迎合吉伦特派、提高政治地位的好机会,他却拒绝服从命令,只是象征性地把几座房子推倒以示惩罚。
后来普鲁士军队逼近巴黎,革命委员会害怕城中的内奸与普军里应外合出卖国家,开始大肆搜捕反革命者,制造了“九月屠杀”。在同僚们对屠杀噤若寒蝉时,又是罗伯斯庇尔站出来在议会上发言。他呼吁对犯人进行公正的审判,并质问激进派:“如果只靠人身攻击就可以给人定罪,那我现在指控诸位都有叛国罪,你们就都该死吗?”
发生在1792年的九月屠杀中,最少1200名囚犯被不经审判地处决。
第三、他是优柔寡断的革命家。
罗伯斯庇尔始终对大革命保持着一种复杂的态度。
热月政变前夕,追随者圣茹斯特提议:“我们去号召人民起义吧?” 罗伯斯庇尔反问:“以谁的名义?”圣茹斯特回答:“以国民公会(此处可a至1792年9月21日的巴黎)的名义!我们在哪,国民公会就在哪!”手握军权的罗伯斯庇尔对此却无动于衷。
他既不煽动民众为他攻击议会,也不留在政府接受警察的保护,而是如反对派所愿来到议会为自己申辩,结果议会不经审判就草草判他死刑。如果罗伯斯庇尔真的是后人眼中的那个独裁者的话,他反倒不必死了。
但他的老同事丹东的经历,似乎又证明了罗伯斯庇尔是一位暴君。
丹东是与罗伯斯庇尔齐名的山岳派领袖。1794年,狂热的革命情绪已经难以遏止,罗伯斯庇尔在一次议会讲话中大谈美德和秩序,丹东则对他假大空的发言报以冷笑。这声冷笑葬送了丹东的性命,恼羞成怒的罗伯斯庇尔竟逼迫议会将他处死。
为了民主自我牺牲的烈士,因个人喜好滥开杀戒的暴君,两种截然相反的人格在罗伯斯庇尔身上达成了奇妙的平衡。
反应罗伯斯庇尔被刺杀的画作。实际上罗伯斯庇尔在政变前已经预见到自己的结局,他在一场演讲中说:“我是法国人,是你们的代表!哦,高尚的人民!接受我本人这一祭品吧!诞生于你们之间是多么幸福!为你们的福祉而死会更加幸福!”
一方面,他厌恶吉伦特派丢开民众,实行军事独裁的做派;另一方面,当他自己坐到执政者的位子上时,民众的力量又让他感到恐惧,使他不得不去扮演一个暴君。
或许,他本身就构成了大革命悲剧的内核:一个不可腐蚀的道德楷模、一群为自由挺身反抗独裁者的人,却亲手缔造了恐怖。
在法国大革命结束后,保守派掌权。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抹黑大革命,他们对罗伯斯庇尔进行了诸般涂抹,将其改造成没有人性的刽子手。这又是一起层累造史的经典案例。(详见规律1 - “层累说”:古史传播与信息处理)
历代评价
1、他是一个刻板的人,固守原则,待人接物简单呆板,衣着朴素,轻视钱财,绝不会腐化堕落。
——米拉波
2、时间能摧毁一切,我曾以为它亦能消灭那歪曲了我哥哥——我善良而又不幸的哥哥马克西米连——性格的污蔑。我的两位兄弟被杀害已有三十三年了,一个世代过去了,但谬误远未被真理取代,却只是增长并四处扩散开来。
——夏洛特·罗伯斯庇尔《关于两位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