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人民作家”的柳青,他的文学成就和人生经历深深扎根于陕西这片土地。时间回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柳青在西安市长安区皇甫村生活了整整14年,这段岁月不仅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光,也是他创作的黄金期。正是在这里,他创作出了影响深远的《创业史》,奠定了自己作为“人民作家”的文学地位。
柳青的作品深受当代文坛的认可,作家路遥曾对他评价道:“柳青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是有理由为自己创造出的东西骄傲的。”而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贾平凹则指出,柳青的精神在于“忠于人民,热爱人民,扎根人民,深入生活。”这样的精神,正是每位作家应有的追求。
在4月25日的探访中,记者来到了位于长安区王曲街道的柳青故居,墙面上的巨幅生活照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柳青仿佛在静静注视着来往的乡邻。走进村子,街道两旁的木刻标语“皇甫柳青”“扎根人民”让我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故居的砖瓦结构、老式的自行车,带我回到了那个质朴而宁静的年代。
在故居的屋内,记者看到了大土炕、书柜、老式沙发和书桌,这些充满年代感的物品无不诉说着柳青的生活点滴。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似乎在讲述着他与村民们同吃同住的故事。在这个小小的天地里,柳青融入了土地,汲取了创作的灵感,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76岁的董颖夫,是陕西省柳青研究会的荣誉会长,他对记者表示,故居是2019年在柳青生活的原址上修建而成,尽量恢复了原来的模样。作为柳青的“粉丝”,他为能够实现修建文化广场、文化馆等愿望而感到欣慰。如今,柳青文学奖每三年评选一次,已经评选了五届,成为了弘扬柳青精神的重要平台。
关于柳青在皇甫村的生活,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在1960年将《创业史》第一部的全部稿酬捐给公社,帮助建设机械厂。这笔钱在当时可谓是一笔巨款,体现了他对社会的责任感。柳青深知,作为社员,应该将自己的一份力量回馈给集体。
在故居前的柳青公园,绿树成荫,雕塑群像生动再现了《创业史》中的人物形象。柳青墓园静谧而庄严,墓碑上刻有“柳青同志之墓”六个字,令人感慨万千。站在这里,仿佛能感受到他为文学事业奉献一生的坚定信念。
走出柳青文学馆,眼前浮现出《创业史》的序言,深情而又感慨。作为文化的丰碑,柳青的创作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这片充满历史与文化的土地上,柳青以其高尚的品格和创作,成为了我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在柳青故居前,几丛蔷薇花争艳盛开,春天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这一切都如同柳青的文学,永远在我们心中绽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